2010年全市语文学科优秀论文评选结果公示
各县区教育局、市直中学:
2010年全市语文学科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已经结束,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示:
姓 名 |
单 位 |
论 文 题 目 |
等次 |
代联合 |
砀山二中 |
给“比较”插上飞翔的翅膀 |
1 |
蒋 丹 |
砀山中学 |
感悟课文,训练写作——《记 |
1 |
路艳秋 |
灵璧一中 |
合欢树下的追思——鉴赏史铁生《合欢树》 |
1 |
张玉芬 |
灵璧中学 |
都是误会惹的祸——《边城》赏析 |
1 |
谢 辉 |
实验中学 |
以“合作学习”的模式试教《念奴娇·赤壁怀古》 |
1 |
高 言 |
泗县三中 |
让“生动”“鲜活”点亮语文课堂 |
1 |
魏 敏 |
泗县一中 |
浅谈《合欢树》的行文构思艺术 |
1 |
石 莉 |
泗县中学 |
浓墨重彩绘真情 |
1 |
杨汉启 |
宿城一中 |
便引诗情到碧霄---从《定风波》的教学,谈诗歌的“绿色教学法” |
1 |
苏 维 |
宿州二中 |
构建有生命的课堂 |
1 |
谢海生 |
宿州市第九中学 |
《孤独之旅》美学意蕴探微 |
1 |
梅 玲 |
宿州市第十一中学 |
以“学案导学”促进有效教学 |
1 |
胡店会 |
萧城一中 |
《人生当如常春藤——<囚绿记>主题探究》 |
1 |
吕 腾 |
萧县中学 |
《聚焦精致之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囚绿记>的解读谈起》 |
1 |
许 峰 |
汴河梅安初级中学 |
《藤野先生》主题思想试析 |
2 |
李 靖 |
草庙初中 |
调动学生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2 |
刘 涛 |
长沟中学 |
亲情,遗失的美好 |
2 |
刘 菊 |
程庙初中 |
追求轻松、简单、务实的高效语文课堂 |
2 |
贠心芝 |
大店中学 |
从容豪迈穿风雨 |
2 |
杨荣林 |
大路中学 |
阅读教学,要在“点”上下功夫 ——《谈生命》阅读教学体会 |
2 |
许淑化 |
大营镇大营中学 |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方法初探 |
2 |
李淑萍 |
砀山二中 |
快乐又不快乐 |
2 |
李 茜 |
砀山二中 |
爱与美的守望者 |
2 |
黄 静 |
砀山二中 |
四次“背影” 一种情怀——《背影》赏析 |
2 |
徐秋瑾 |
砀山关帝庙中学 |
此时无声胜有声-----《最后一课》细节描写例举 |
2 |
王小娥 |
砀山四中 |
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2 |
耿宏辉 |
砀山中学 |
文言文教学点拨法——《兰亭集序》教学感想 |
2 |
李海芳 |
砀山中学 |
从人物形象解读《边城》的深层文化内涵 |
2 |
王 艳 |
砀山中学 |
永恒的生命指思——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
2 |
石静松 |
砀山中学 |
情感体验,有效课堂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
2 |
单艳艳 |
砀山中学 |
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思考 |
2 |
谷莉莉 |
墩集中学 |
《最后一课》五美 |
2 |
陈昌明 |
冯庙中学 |
爱在回眸中凝重——浅赏朱自清的《背影》 |
2 |
马传新 |
广志外国语学校 |
于荒诞和虚无中建起一座精神大厦——浅析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子精神 |
2 |
韦守良 |
黄集初中 |
赏析《济南的冬天》 |
2 |
吴长思 |
黄集初中 |
赏析《背影》之美 |
2 |
马溶涛 |
黄口中学 |
《浅谈<边城>人性的复杂性》 |
2 |
吴义永 |
黄口中学 |
《在孤独中常演绎美丽人生——浅谈<孤独之旅>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
2 |
任 峰 |
黄口中学 |
《不屈的灵魂 伟大的人性——从<老人与海>看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构建》 |
2 |
张华永 |
黄湾中学 |
例谈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记 |
2 |
许兴凤 |
灵璧县教育局教研室 |
拓展——诗歌教学重要之举——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个案分析 |
2 |
吴尤强 |
灵璧三中 |
灵动的文明——《都江堰》赏析 |
2 |
高 燕 |
灵璧三中 |
谈谈《都江堰》审美教育 |
2 |
王宏伟 |
灵璧四中 |
渡船悠悠 情爱涓涓——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
2 |
田朝芳 |
灵璧四中 |
美丽的画卷 深刻的哲理 ——《谈生命》赏析 |
2 |
郭秀兰 |
灵璧五中 |
“冬天”后的春天乐章——琐谈《济南的冬天》教读五部曲 |
2 |
刘 敏 |
灵璧一中 |
读中品味 读中提升 ——我教《孙权劝学》 |
2 |
谢 波 |
灵璧一中 |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赏析 |
2 |
张芬红 |
灵璧中学 |
“五法”并举 共赴《鸿门晏》 |
2 |
陈文玲 |
刘套初中 |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
2 |
董玉秀 |
刘圩初中 |
例谈哲理散文教学的“五美”主张 |
2 |
李新侠 |
梅村初中 |
《男人的悲歌 父亲的丰碑——李祥森<台阶>赏析》 |
2 |
夏长先 |
苗安中学 |
地下森林断想 |
2 |
董丙南 |
屏山中学 |
构建平台,激活思维 |
2 |
陈曙迎 |
祁县中学 |
探寻沈从文笔下的“人性山水” |
2 |
李超云 |
权集初中 |
赏析都德的《最后一课》 |
2 |
王 艳 |
实验中学 |
讲求实效,拓展延伸——《记 |
2 |
曹晓培 |
泗县三中 |
《边城》--美的代名词 |
2 |
王秀敏 |
泗县一中 |
“鸿门宴”上识英雄 |
2 |
黄 磊 |
宿城一中 |
父子情深,感人肺腑—谈朱自清《背影》的构思艺术 |
2 |
刘武装 |
宿城一中 |
精心设计 促进有效教学 |
2 |
刘经梅 |
宿城一中 |
生命的姿势—谈《兰亭集序》中的生命主题 |
2 |
曹献儒 |
宿城一中 |
高扬人性的温情—也谈如何在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
2 |
张玉宝 |
宿城一中 |
江山胜景 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美学解读 |
2 |
陶勤朴 |
宿城一中 |
胸中洒落如光霁月--《竹影》中的丰子恺 |
2 |
崔红梅 |
宿城一中 |
极尽山水之乐 感叹人生之悲 |
2 |
段香转 |
宿州二中 |
提问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2 |
任潇洁 |
宿州二中 |
救赎,生命,遗忘《合欢树》主题深度解读 |
2 |
赵志诚 |
宿州二中 |
三马拉车,多头并举 |
2 |
王 敏 |
宿州二中 |
探索式学习在《鸿门宴》一文中的实践及思考 |
2 |
周 彭 |
宿州二中 |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
2 |
尤 芳 |
宿州二中 |
悲伤也成享受 |
2 |
李 倩 |
宿州二中 |
《真实,高效语文课堂的生命》 |
2 |
刘梅梅 |
宿州市第九中学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2 |
岳恒心 |
宿州市第九中学 |
从《孙权劝学》谈文言文教学 |
2 |
黄 莉 |
宿州市第三中学 |
“言”“文”共生,相得益彰——文言文教学方法浅探 |
2 |
王文利 |
宿州市第十一中学 |
信任,让课堂焕发光彩 |
2 |
王波平 |
宿州市第十一中学 |
《藤野先生》教学探新 |
2 |
唐 静 |
唐寨中学 |
泪水浸润的背影 |
2 |
李 云 |
沱河中学 |
人性、自然皆如花 |
2 |
喻雅静 |
沱河中学 |
让孩子编织自己的梦 |
2 |
李 斌 |
王集中学 |
慈善-济南冬天的特点——品读《济南的冬天》 |
2 |
王 彩 |
王寨镇郝洼初中 |
《放飞学生心灵,彰显个性色彩——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 |
2 |
代敬梅 |
王寨中学 |
《以<台阶>为例,浅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
2 |
王信杰 |
王寨中学 |
《盼望——喜悦——失落——<台阶>中父亲的形象赏析》 |
2 |
张雅婷 |
韦集中学 |
《都江堰》的语言魅力 |
2 |
臧艳云 |
西南门初中 |
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
2 |
李希排 |
萧城一中 |
《历生死之劫 明全生之道——苏轼<定风波>赏析》 |
2 |
郝岩松 |
萧城一中 |
《谁囚了我们的思想——<囚绿记>教学反思》 |
2 |
吴峰军 |
萧城一中 |
《课堂教学彰显语文味》 |
2 |
戴 莉 |
萧城一中 |
《谈<济南的冬天>的绘画美》 |
2 |
张旭东 |
萧城一中 |
《苏轼、东坡、坡仙、坡公及其他——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读》 |
2 |
吴 娟 |
萧城一中 |
《优化课堂教学,扬起生命风帆——<谈生命>渗透的生命教育》 |
2 |
段 静 |
萧县中学 |
《携课改之手 创有效课堂》 |
2 |
张良明 |
萧县中学 |
《优化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
2 |
李群儒 |
萧县中学 |
《对话探究 读写结合—例说散文阅读有效性的提高方法》 |
2 |
徐新艳 |
萧县中学 |
《我品<老人与海>》 |
2 |
杨秀兰 |
萧县中学 |
《“她太苦了”——读史铁生<合欢树>有感》 |
2 |
周 军 |
萧县中学 |
《田园牧歌式的悲剧——探讨<边城>小说主题的课例分析》 |
2 |
孟令新 |
萧县中学 |
《豪放派 东坡情——<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案例分析》 |
2 |
史宝梅 |
徐贺中学 |
课堂教学应追求课堂训练设计的有效性 |
2 |
代世跃 |
薛口中学 |
男儿有泪须轻弹 ---赏析《背影》中的“泪水”意象 |
2 |
许 梅 |
杨集初中 |
诗意的思考与美的表达 |
2 |
吴建山 |
渔沟中学 |
“超级硬汉形象”的辩证思考 |
2 |
张亢 |
志和初级中学 |
《掌握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2 |
李玉凤 |
朱仙庄初级中学 |
自主学习、以学定教、追求有效 |
2 |
柳 宝 |
庄里中学 |
《浅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2 |
朱敬丽 |
汴河北十里初中 |
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
3 |
梅 芹 |
汴河梅安初级中学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藤野先生》教后感 |
3 |
蒲善富 |
汴河梅安初级中学 |
丰富的内涵巧妙地笔法——《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
3 |
张 侠 |
汴河梅安初级中学 |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
3 |
李淑影 |
砀山二中 |
重建诗意课堂 重塑诗意人生 |
3 |
郭 淼 |
砀山二中 |
我教《兰亭集序》 |
3 |
文 芳 |
砀山二中 |
外儒内道 外儒内佛 |
3 |
华 航 |
砀山二中 |
斯人已去,空留合欢 此情犹在,树影婆娑 |
3 |
庞海岗 |
砀山二中 |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
3 |
庞丽贞 |
砀山二中 |
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成败缘由 |
3 |
周旭东 |
砀山四中 |
从《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教学浅探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
3 |
韩 琳 |
砀山铁路中学 |
教会、会教 学会、会学——以《鸿门宴》为例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
3 |
陈 静 |
砀山五中 |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
3 |
岳敏霞 |
砀山五中 |
独辟蹊径 收获颇丰 |
3 |
孙 杨 |
砀山中学 |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雨声》赏析 |
3 |
王丽娟 |
砀山中学 |
生命的诠释——《囚绿记》赏析 |
3 |
李 艳 |
砀山中学 |
立足文本,关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教授《鸿门宴》想到的 |
3 |
李强云 |
砀山中学 |
海明威·老人·大海——赏析《老人与海》 |
3 |
纵学智 |
丁楼初中 |
《感人至深的<背影>》 |
3 |
王烈火 |
豆集初中 |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赏析 |
3 |
朱贤化 |
冯庙中学 |
五步教学 扎实快活 |
3 |
彭志国 |
符离中学 |
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优效性 |
3 |
李 伟 |
高楼中学 |
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
3 |
刘安华 |
巩沟初中 |
话题“搭台” 体验“唱戏” |
3 |
李 明 |
黄口二中 |
《朝花夕拾——读朱自清的<背影>》 |
3 |
王 晨 |
黄口镇东方红中学 |
《<济南的冬天>赏析》 |
3 |
李 进 |
黄湾中学 |
我的教学你作主——以《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为例 |
3 |
张 辉 |
黄湾中学 |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以《谈生命》一文为例 |
3 |
徐 彬 |
黄湾中学 |
不畏浮云遮望眼——提高诗歌课堂教学效果摭谈 |
3 |
李文华 |
贾寨中学 |
从《丰子恺》的竹影看艺术教育 |
3 |
高明贤 |
灵璧三中 |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意识:活动 积累 能力——例谈《兰亭集序》有效教学 |
3 |
|
灵璧三中 |
人生曲折,旷达处世心——浅谈苏轼《定风波》 |
3 |
雷 霆 |
灵璧一中 |
析项羽心理,解刘邦逃走之因 |
3 |
王 跃 |
灵璧一中 |
文言文教学也能做到生动有趣——听两节示范课《孙权劝学》后的反思 |
3 |
徐艳东 |
灵璧一中 |
《兰亭集序》小赏 |
3 |
徐 晓 |
灵璧中学 |
竹影中流淌着美——丰子凯《竹影》赏析 |
3 |
王 忠 |
灵璧中学 |
讲情画意 情景交融——赏析《济南的冬天》 |
3 |
陈从政 |
娄庄中学 |
我教《念奴娇·赤壁怀古》 |
3 |
许红梅 |
梅村初中 |
《不泯的童心,艺术的启蒙——从<竹影>看 |
3 |
宋大引 |
民族中学 |
提高课堂效率之我见 |
3 |
李连华 |
鹏程中学 |
《浅议<兰亭集序>其文其书的中和美》 |
3 |
刘 爽 |
屏山中学 |
以《孙权劝学》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 |
3 |
白 丽 |
祁县中学 |
以《背影》为例,浅谈初中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尝试 |
3 |
金亭莉 |
邱庙初中 |
关于《背影》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 |
3 |
谢 鹏 |
三八中学 |
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华章 |
3 |
沈 静 |
实验中学 |
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结合——《鸿门宴》的教学设想和实践 |
3 |
高小玉 |
实验中学 |
发现·发掘·发散——以《边城》为例,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
3 |
郜洪英 |
实验中学 |
从课文中学写作——《背影》给写作教学的启示 |
3 |
梅 媛 |
实验中学 |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美”艺术 |
3 |
陈 伟 |
四新初中 |
新课堂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尝试 |
3 |
郭 赞 |
泗县二中 |
新课标下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
3 |
张微凤 |
泗县二中 |
文学作品中的“文”与“质” |
3 |
李 玲 |
泗县二中 |
风雨人生 潇洒放歌 |
3 |
王 敏 |
泗县三中 |
古诗文教学五读法 |
3 |
朱 瑾 |
泗县五中 |
《台阶》主题赏析 |
3 |
周宗玉 |
泗县一中 |
阅读教学的“三种境界” |
3 |
杨正甫 |
泗县一中 |
完美的艺术形象,多种性格因素的统一 |
3 |
韩红娟 |
泗县一中 |
浅析苏轼随性的情怀在《定风波》中的张显 |
3 |
井 莉 |
泗县一中 |
浅谈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3 |
刘明福 |
泗县一中 |
徜徉于纯美真性的湘西世界 |
3 |
杨 静 |
泗县中学 |
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
3 |
张 曼 |
宿城一中 |
由《谈生命》小议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发现 |
3 |
李 敏 |
宿城一中 |
选择一种美姿让语文站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3 |
李 娜 |
宿城一中 |
济南的冬天—令人向往的温情山水画 |
3 |
李 李 |
宿城一中 |
《囚绿记》语文价值微探 |
3 |
李希晨 |
宿州二中 |
用问题探索法点燃学生智慧火花 |
3 |
王倩华 |
宿州二中 |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3 |
陈铁汉 |
宿州二中 |
诗歌教学如何构建高校课堂 |
3 |
马 辉 |
宿州二中 |
任是洒脱也多情 |
3 |
邵嫦娥 |
宿州二中 |
漫谈《孤独之旅》在反思中成长 |
3 |
刘 伟 |
宿州二中 |
静水深流,情动心弦 |
3 |
司 诺 |
宿州二中 |
敬畏自然,谦卑生存——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 |
3 |
田 敏 |
宿州二中 |
从容淡定,笑对人生 |
3 |
张雪莉 |
宿州二中 |
参与其中,才能乐与其中 |
3 |
周 旭 |
宿州二中 |
《念奴娇,赤壁怀古》诵读教学初探 |
3 |
王 莉 |
宿州市第九中学 |
用直白朴素的语言诉说人间真情至爱 |
3 |
金玉函 |
宿州市第九中学 |
朗读+探究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
3 |
王玉满 |
宿州市第九中学 |
《竹影之美》 |
3 |
夏婷婷 |
宿州市第九中学 |
《竹影》之教学探析 |
3 |
张 琳 |
宿州市第三中学 |
先言后文,先生后师 |
3 |
王 曼 |
宿州市第三中学 |
文本不同教法各异 |
3 |
杨 平 |
宿州市第三中学 |
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看苏轼 |
3 |
吕 飞 |
宿州市第三中学 |
“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赏析 |
3 |
杜四海 |
宿州市第十一中学 |
循纹就理自然之道——《敬畏自然》教学思考 |
3 |
丁长志 |
宿州市第十一中学 |
谈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3 |
孙献雷 |
瓦韩中学 |
加强阅读指导,有效拓展延伸 |
3 |
崔百川 |
王集中学 |
谈《孙权劝学》一文的四步读文教学法 |
3 |
杨 慧 |
王集中学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高和质疑 |
3 |
谢义业 |
下楼中学 |
新课标下《孙权劝学》教学的编程与操作 |
3 |
高天宇 |
下楼中学 |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有效性——《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
3 |
郭 强 |
萧城二中 |
《小中见大 选材巧妙——<最后一课>赏析》 |
3 |
孟 琼 |
萧城二中 |
《浅谈朱自清<背影>的艺术魅力》 |
3 |
马 艳 |
萧城一中 |
《<最后一课>悲剧性艺术美》 |
3 |
周 瑾 |
萧县王寨镇郝洼初中 |
《暗香浮动,以情动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调动浅探》 |
3 |
马 明 |
萧县永堌镇吴庄初中 |
《“不屈者”的颂歌——<地下森林断想>的主题随想》 |
3 |
权继杏 |
萧县中学 |
《永恒的<背影> 永远的父爱——纯朴而独特的传情艺术》 |
3 |
黄 慧 |
萧县中学 |
《性格悲剧——<鸿门宴>折射出项羽性格缺陷》 |
3 |
石毛松 |
萧县中学 |
《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3 |
朱文博 |
萧县中学 |
《净莲深栽浊世中——浅酌苏轼的<定风波>》 |
3 |
孟 帆 |
萧县中学 |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
3 |
余 柱 |
尹集中学 |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一点思考 |
3 |
魏 炜 |
尹集中学 |
关于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
3 |
吴淑梅 |
尤集中学 |
走进文本 提升阅读素质 |
3 |
邵世友 |
祖楼初中 |
《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
3 |
陈 柯 |
祁县中学 |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庶谈 |
3 |
张 然 |
砀山中学 |
由教授《定风波》谈诗词教学 |
3 |
董文波 |
砀山四中 |
雄伟与悲壮的融合——浅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
3 |
如有疑义,请于9月30日之前与市教科所联系,联系人:井冠华,联系电话:3928869。
宿州市教育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