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劳动之花 遇见成长之美——我市构建多元融合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自2022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劳动教育独立成课,我市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多方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从劳动品质养成教育、劳动技能提升教育、校园劳动文化建设等方面推动劳动教育落实落细,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带动形成各校劳动教育全面开展、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上好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涵养劳动精神
我市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通知》,将劳动教育等工作纳入2023年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和2023年县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标,要求各县区教体局将该项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考核内容。全市各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落实劳动必修课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同时,开展“晒课表”和“保课时”攻坚行动,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开齐开足开好。
上好劳动课,教师是关键。我市注重劳动教育教师培养,除选派劳动教育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外,市级多次组织开展培训活动。2023年5月26日至28日,市教体局在宿州明德启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举办全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指导员培训班,邀请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家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党印,安徽省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韩大国,池州学院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黄国萍开展4场讲座。来自全市中小学校分管劳动教育的副校长、劳动教育骨干教师以及从事劳动教育工作相关人员共135人参加集中培训。今年5月14日,我市开展线上劳动教育专题培训会,全市有225所学校共2349名教师参加。为弥补劳动课教师的不足,全市不少学校聘请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等担任劳动课兼职教师。
为激励劳动教育教师爱岗敬业,进一步上好劳动教育课,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我市于2023年11月16日下发了《宿州市教体局关于开展2023年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教师评选的通知》,参选对象为全市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在职劳动教育教师。经遴选推荐、专家组集体审核评议、公示等程序,全市共评选出优秀劳动教育教师100名。此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劳动、热爱劳动、享受劳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健心,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
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享受快乐
“哈哈哈,你跟小葱有仇吗?……”近日,泗县经济开发区中心校劳动基地内传来阵阵欢笑声。原来,该校四(10)班学生跟着劳动老师栽葱时,一个学生挖的坑太深,填的土太多,几乎要将小葱埋过了头,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劳动老师耐心地给大家讲解:“不同的蔬菜,种植的方式不同,深栽茄子浅栽葱,种植要领要弄清哦。”说着老师便动手示范。同学们模仿老师,挖沟、放葱、回土、浇水……每一个动作都非常认真、专注。大家齐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在汗水中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也更加深刻领悟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我市还有很多学校像泗县经济开发区中心校一样,把劳动课搬进了“开心农场”,以自然为教材,以天地为教室,让孩子们在这个“特殊课堂”增长知识,播种希望,感受到耕种的新奇,品尝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灵璧县长集中心学校用竹子把劳动基地围成一个篱笆园,取名为“东篱小院”,取自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该校给全校17个班级每班分了一块劳动基地,每个班级也都精心准备了各自劳动宣言,如“我学习,我快乐,我劳动,我成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在劳动实践课上,该校劳动教师教学生认识铁锹、铁锨、锄头等劳动工具,并教高年级学生如何安全使用劳动工具。同学们还在老师的指导和示范下,或脚踩铁锹,或手扬锄头……在“东篱小院”内奋力翻耕,奏响了一曲热闹欢快的田园之歌。
“嘟嘟……”随着一声哨响,宿州八小学生迅速进入了状态。近日,该校举办了一场“劳动技能小达人”比赛。比赛分年级进行了整理书包、系鞋带、叠衣服、快手剥壳、创意水果艺术展、钉纽扣等项目的比拼。赛场上孩子们使出看家本领,纷纷争当“劳动技能小达人”。他们自豪而开心的样子,充分展现了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凝聚合力——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收获成长
市教体局凝聚合力,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共建立县级劳动教育基地11家、市级劳动教育基地3家、省级教育实践基地1家。为发挥劳动教育基地作用,我市制定了《宿州市劳动教育基地考评方案》,强化对劳动教育基地的检查指导,督促劳动教育基地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签订共建基地协议书,开展学生劳动实践活动。
我市不少学校还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内生动力。4月28日下午,砀山县砀城一小开展了“弘扬劳模精神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活动。该县金牌职工获得者李俊宏以“弘扬劳模精神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为题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此次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和光荣,培养了学生们认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同时也传承了‘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该校德育处主任阚亚玲说。
市教体局与市总工会联合开展以“劳模工匠进校园 培根铸魂育新人”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邀请全国劳模、国网宿州供电公司启金工作室领衔人许启金,市劳模、安徽三联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解涛,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宿城一中教师张玉宝到宿州二中雪枫中学校区作报告。他们结合自身的奋斗历程,围绕劳模工匠精神的内涵,教育学生用劳动筑基、用奋斗开路。该校学子听完报告后纷纷表示,今后要以劳模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努力奋斗。
数字赋能,推进劳动教育监测数字化。我市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均纳入市素质教育平台信息数据管理。通过“平台+课程+服务”的模式,整合区域优质的劳动基地资源,全国优质劳动课程资源,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区域劳动课程实施标准,使劳动教育行之有方、评价有源、监督有据,全面赋能区域解决劳动教育的平台、评价、课程、师资、成果展示、课题申报、本地特色劳动案例等九个方面的问题,为我市建立区域统筹推进机制,促进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学生劳动活动的参与度。2023年暑期,市教体局下发《关于开展“多彩暑假、劳动一夏”系列活动通知》,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劳动课程和活动,激发全市学校劳动教育活力。此次活动,全市共有706所学校入驻该平台,2517名教师注册,33983名学生参与。全市家庭劳动作品达267289份,必修课作品9268份,教师评价30000多份。
家庭是孩子家务劳动体验和生产劳动的重要场所,而家长的重视与引导则是家庭劳动教育成功的关键。我市各校在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校内劳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还注重家校协同,引导家长对孩子实施劳动教育。泗县三中为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实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向全体家长发了家庭劳动教育倡议书,为家长列了“学会自我管理”等10项家庭劳动教育参考清单,倡议家长将相关劳动内容有机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中,让家庭劳动教育渗透到亲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使劳动不再是一种任务、目标,而是一种习惯。
每周德育微作业是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萧县凤城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做法。该校学生每个周末都要在家完成德育微作业,劳动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如养一种植物、做一道美食、主动分担一项家务、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件艺术品、农忙时节从事一项农田劳动、排查家中安全隐患等,有的作业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有的则需要和父母一起完成。这些活动让学生们逐渐学会了承担家庭责任,也为他们将来独立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安徽省五大行动实验区,我们将持续深入探索劳动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努力构建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大格局,以‘劳’树品德,以‘动’促成长,真正让劳动教育在全市校园‘动’起来、‘亮’起来!”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政府督学杜永才表示。(文/屈海波 图/赵奇 杨卓莉 王捷斯 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