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蕲县镇中心小学奏响“双减”变奏曲

发布日期:2023-02-17 09:12 编辑:埇桥区教体局 来源:埇桥区教体局 字号: 阅读: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今年春季,是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第四个学期。也是埇桥区蕲县镇中心小学实施“双减”政策的第二个年头。“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正在深刻影响着这所乡村小学的校园内外……

个性评价,乐享智慧闯关

“我喜欢这样的期末测试,太开心啦!太有趣了!”逢学期末,蕲县镇中心小学偌大的多功能室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一反往年严肃紧张的迎考氛围。这是在进行什么表演吗?不。这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在参加期末无纸笔测试闯关。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评价方式的改变是“双减”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自“双减”政策落地后,传统的期末考试形式已被蕲县镇中心小学教师们通过深入教研、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转化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闯关活动。“奇妙语文天地”通过“拼音嘉年华”“识字小达人”“背诵小明星”“理解小天才”“脱口新星秀”等游戏考查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跟进孩子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智趣数学之旅”在“我会算”“我会认”“我会做”“我会画”等游戏中训练了孩子的数学思维,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一以贯之。

考试方式的转变也影响着评价方式上的进阶升级。“按照‘双减’要求,学校取消了期中考试。所以,期末考试就成为‘双减’后的唯一的全校性考试。”蕲县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邢方方介绍。按照新的《蕲县镇中心小学考试评价等级制考核办法》,学生的期末成绩被划为“A+”“A”“A-”“B+”“B”“B-”“C”7个等级。学校还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总分等级,评选出君雅少年中的“馨梅”“幽兰”“劲竹”“朴菊”四个奖项。

“家长们会不会担心分数不公开后,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对于家长的这一顾虑,蕲县镇中心小学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通过线上线下多次解读会、公众号、工作群等多种形式,学校向家长、学生进行政策宣传;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组织老师对先进校的典型案例进行研讨。但最后让家长越来越认可这套评价办法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了孩子身上的变化。许多家长惊喜地发现,“以前考试前一天,孩子就紧张得睡不着。但自从知道学校不公布成绩和排名了,孩子整个人都放松了。”

创新形式,构建活力课堂

学期伊始,办公室内,蕲县镇中心小学校长陈晓豆正在整理一学期以来学校的各项汇报材料。他笑称,在乡村搞教育,最害怕的是巧妇无米之炊。“双减”对乡村教师是个大挑战。一方面面临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考验,一方面面临着新思想的头脑风暴。“因此,我们大胆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让更多人年轻人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变革中来。”

自“双减”实施以来,蕲县镇中心小学将特岗教师、新入职教师大胆纳入教学改革团队,组建学校信息化团队。同时,发挥各科任教师特长,大力建设社团辅导教师团队。这当中,中青年教师比例占到了团队的75%。

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制定了通过“四关”来抓“创新教学”深化发展的措施:一是落实教研备课改革。抓实备课组教研,找准单元重难点,研讨突破教学难点,构建“三学一反思”活力课堂新模式。二是树立名师示范引领。开展师徒结对,完善教研活动制度建设,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努力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三是研课磨课公开展示。学校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带头示范,研课磨课打造公开课典型课例展示推广。四是青年教师过关赛课。组织青年教师讲过关课,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促其快速成长为中坚力量。

同时,学校以班主任论坛、教师书法课堂、教师基本功训练等活动为依托,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素质,推动了高效课堂的建设。创新教学,常教常新,常研常新,生机无限。

多元菜单,创新托管模式

“老师,你看看‘据’字的右边怎么写才能瘦长?”“老师,为什么每次一到这个音节,我就特别容易跑调?”……这是蕲县镇中心小学开学后第一次课后服务。

自课后服务实施以来,蕲县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潘同学每天都不再带作业回家。他说:“我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爸爸妈妈在城里打工,每天都很辛苦。现在我都是在学校完成作业后再回家,爷爷奶奶也不用为辅导我发愁了。”

“作业不回家”、丰富的兴趣社团活动是蕲县镇中心小学积极落实“双减”的重要举措。为扎实做好“5+2”课后服务,深入推进“双减”工作,蕲县镇中心小学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实施“作业不回家”,引导孩子从传统的家庭作业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来接近生活、体验生活、开阔眼界。

“用多元教育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又一颗兴趣的种子。”学校以教研组为依托,组建了分层作业库设计团队,结合校情、学情,在多样态分层作业上深入研究,精心完善指向“学科本质”与“素养发展”的作业设计,建立电子智慧作业库,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单。例如,端午节低年级的编五彩绳和包粽子手工作业,中年段学生的漫画和手抄报作业,高年段学生的研究性调查作业,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生活中的百科知识。

结合学校特色,蕲县镇中心小学制订了以课业辅导为主、兴趣社团为辅的课后托管模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绘画、书法、合唱、篮球、经典诵读、手工等社团,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可在兴趣社团中选择喜欢的项目参加。同时,利用周五延时服务时间开展集体劳动实践,让学生学会自我整理书桌,体验做班级的“小管家”,劳动实践园的“小花匠”“小菜农”,增强学生劳动技能、自我整理能力和集体责任感。“基础服务”+“拓展服务”+“延时服务”的模式,让每一个孩子有兴趣地学习、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的好学校学会、学足、学好。

“而今杏苑童添趣,气象怡然鸟鹊喧。”一年以来,孩子们的变化也令家长纷纷点赞。“我和孩子她爸都是打工族。接孩子放学、孩子放学后去哪以及作业辅导等等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操心的大事。现在,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了特长,成绩也更扎实了,真是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家长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蕲县镇中心小学学校家长刘女士高兴地说。

“双减”政策到底是什么?是让教育回归初心,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童年。回顾双减这一年多的时光,校长陈晓豆笑称:“就像一首交响乐变奏曲,从忐忑疑惑开始,在波折探索中前行,最终奏于和谐圆满……”(卢晴晴 特约通讯员 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