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村小”的“逆袭密码”
灵璧县韦集中心学校东校区探索办学新模式
走出家门,沿着乡村的水泥路,走上不足10分钟,就来到学校大门口。这是灵璧县韦集中心学校东校区(原韦集镇胡庙小学)六年级学生小哲的上学路。
若时光倒回2020年前,小哲和村里很多学生一样,每天要到离家10多里外的韦集中心学校去上学,往往早上6点多就得起床,虽然家里有电动车接送,但一到冬季或雨雪天气,每天来回几趟,出行不便。小哲对此记忆犹新。
韦集镇在灵璧县偏远地区,该镇的胡庙小学就更加偏僻。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农村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到条件更好的学校上学,便让孩子去城镇小学就读,导致许多农村小学学生越来越少。胡庙小学就是个例证,到2020年春季,该校只剩下10名学生和2位年龄偏大的老师,濒临倒闭。然而到了2020年秋季,胡庙小学转型改为韦集中心学校东校区后,学生一下子增加到了160余人,老师增加到了8人。3年来,该校平稳有序发展,现在已有6个年级,180余名学生,13名教师。据悉,该校在全市“村小”中是逆袭最成功,进步最快的。目前,已作为灵璧县唯一一所“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推荐到市里。一所濒临倒闭的农村小学是如何实现逆袭的,这里有波折,更有温情。
镇校带村校 提高家长认可度
“代家村共有17个自然庄,人口5500余人,适龄小学生有200多人。胡庙小学基本上位于代家行政村中间位置,四周是农田,非常安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灵璧县韦集镇代家村党总支书记徐习光深有感慨地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10多里路的韦集中心学校就读。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就在韦集镇上租房子带孩子上学;家庭条件不好的,家长就每天骑电动车接送。
“好多学生挤到韦集中心学校读书,造成中心学校挤,‘村小’空的现象。”韦集中心校校长崔少华和中心校班子其他成员决心改变这种情况,让胡庙小学重生,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为了换掉老百姓已不认可的胡庙小学这个校名,韦集中心学校把胡庙小学更改为——韦集中心学校东校区。2020年暑期还没到,韦集中心学校就争取多方支持,筹集资金改造了老旧校舍,又建了一栋崭新的教学楼,使得该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经过一个暑假的宣传动员,孩子又“打回原府”就读,家长能情愿吗?为了消除家长顾虑,提高认可度,韦集中心学校实行两个校区,一套管理制度。在安全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管理、班级管理、学生课余生活管理和校园文化管理等方面实行统一考核。学生方面,凡是学校开展的活动,两个校区同步进行,包括检测、比赛、级部活动等,统一布置、统一开展、统一评比、统一发奖,做到标准一致、考评一致,所有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开跑。
制度加温度 调动教师积极性
韦集中心学校的老师听说要选派一批教师到东校区任教,一下子就有15名年轻教师报名。为什么有这么多年轻的老师要多跑路,愿意舍近求远到偏远的乡村学校任教?
“这源于我们平时培养老师向上、向善的幸福观有关,还有更重要就是我们实施无校籍管理,激励更多教师到东校区支教或走教。”韦集中心学校校本部校长王计军介绍说,一所学校最大的财富就是教师,中心学校坚持做好师德教育,使教育有温度、有温情,厚植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
“既要让老师下得来,又要留得住、教得好,首先就要让老师感到在学校身心愉悦。”东校区执行校长单梦雪说,东校区是一所小规模学校,6个年级6个班,每班平均也就30来个学生。小班化教学使得老师组织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相对轻松。“即使这样,我们还尽力为老师减负,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尽量减轻老师不必要的负担,让老师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东校区努力把学校打造成温馨的家,让每位老师留恋这个群体和这所学校。东校区大都是年轻老师,学校根据他们特点选择了一间校舍简单布置成有图书杂志、休闲桌椅、咖啡机、烘焙机的特色休闲场所。老师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到这里冲一杯咖啡、看看书、听听音乐,动手做蛋糕、点心,还可以带着学生来这里谈谈心、聊聊天,让老师和学生在偏僻的乡村学校也能体会到城市的气息与温馨。
温馨和谐的环境,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全体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教学相长、彼此成就。在韦集中心学校任教6年的凌严,2021年9月被选派到东校区任教,3年来,先后荣获灵璧县信息化大赛课件组一等奖、灵璧县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小学数学一等奖。今年5月,又遴选进入安徽省第四届“教坛新星”候选人名单。
教育变有趣 激发学生潜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韦集中心学校东校区从成立那天起,就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幸福快乐中成长。
东校区的校园不大,但校园周边却有美不胜收的广阔田野,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贴近自然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东校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宽敞明亮的教室,还有很多活动室、功能室。
学校倾心打造了“纯真年代”书吧,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宁静的阅读空间。这里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包括文学、科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书籍,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在这个温馨的地方,孩子们可以静下心来阅读,开阔视野,丰富内心世界。书吧还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老师讲座等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此外,学校还打造以楚汉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结合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田。
“东篱棋舍”是学校为孩子们打造的一个专注于棋类学习和比赛的场所。在这里,孩子们学习围棋、中国象棋等各类棋艺,可以锻炼思维,提升智力。
音乐室和美工室则是学校为孩子们提供的艺术教育空间。在音乐室里,孩子们可以学习各种乐器,如腰鼓、葫芦丝、吉他等,并参与合唱团,培养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美工室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发挥创意的平台,让他们在绘画、手工、剪纸等各种艺术形式中激发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在这些艺术空间里,孩子们得以展现自己的天赋,尽情地享受艺术乐趣。
紧靠学校围墙,一处名为“东篱园”的绿色空间吸引了众多孩子的目光。在这个绿色的天地里,孩子们可以亲手种植各类农作物,体验劳动的快乐,感受收获的喜悦。每逢丰收季节,学校开办一个小小农贸市场,摆上劳动成果,孩子们变身“小摊主”,老师和家长充当“消费者”,收入作为班费,用来给大家共同购买学习用品。孩子们不仅有成就感,更能激发劳动的兴趣和激情。
“这种快乐幸福的教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提倡学生劳逸结合,不仅成绩好,身体素质也要好,要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单梦雪说,镇里每次综合评比,东校区都名列前茅。
“让孩子回来上学,一开始我是不乐意的,担心学校办不好,没想到家门口的学校变化那么大,孩子天天都高高兴兴去上学,成绩也越来越好。”六年级学生小叶的家长经常向亲朋好友夸学校夸孩子。
“我们将秉承幸福教育的理念,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单梦雪表示,要继续努力探索“村小”的“逆袭密码”,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乡村孩子飞得更高、更远。(屈海波)